從第一波到第三波的咖啡浪潮著眼,透過回顧咖啡發展的歷史,接著期望未來的第四波咖啡浪潮,欣賞咖啡市場裡的百家爭鳴以及緬甸咖啡的崛起。
咖啡是現代人最為流行的飲料,但你知道現在的咖啡市場其實經歷過無數革新嗎? 並且這個改變直到今日都仍在發生,這篇文章就讓我們來看看,影響咖啡的幾大改革,同時了解目前咖啡市場最有趣的變化。
百花齊放的咖啡革命
透過知名烘豆師 Trish Rothgeb所提出的「咖啡浪潮」概念來建構,讓我們快速瀏覽一下過去咖啡文化的演變:
# 第一波咖啡浪潮:即溶咖啡的發明

約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,當時喝咖啡的主要目的是提神,好喝與否不多人重視。當時恰逢二次世界大戰,而方便攜帶、簡單沖泡的即溶咖啡粉應運而生,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升士兵效率,在大戰結束後,即溶咖啡經過不斷改良,開始廣泛被推廣至全球,進一步形成全球性的「咖啡速食文化」。
# 第二波咖啡浪潮:連鎖咖啡廳、義式濃縮咖啡的盛行

從1960年代開始持續到今日,源自義大利蒸氣加壓萃取的「濃縮咖啡」手法開始為人們熟悉和接受,而後以濃縮咖啡為基礎,並加入其他牛奶等添加物的花式咖啡(拿鐵、卡布奇諾)也搭著這班車漸漸盛行。
隨後以義式濃縮咖啡為主要產品的連鎖咖啡店(最為知名當屬星巴克)冒出頭並開始風靡全球,這類連鎖咖啡店為了維持咖啡口感的一致,選擇了偏向重烘焙的處理方式,且提供寬闊舒適的空間,讓咖啡店不在只是短時間停留的地方,進而成為了人們除了家及公司以外,最長久待的第三空間,改變了人們的咖啡消費型態,這波流行的熱度依舊繼續延燒。
這裡補充一點,第二波咖啡浪潮的盛行,因應市場需求量大增,大部分連鎖咖啡店使用多種產地的咖啡豆調和的配方豆,這類的配方豆(或稱調和豆)的品質較低,透過重烘焙的方式,除了能夠壓低成本,還能夠提供穩定產量且風味一致的咖啡。
第三波咖啡浪潮-單品咖啡

第一波咖啡浪潮讓咖啡成為了「大眾飲品」,而由連鎖咖啡業者領頭的第二波咖啡浪潮,賣的是流行趨勢、休息環境,卻忽略了咖啡本身的品質,各種重烘焙、花式咖啡掩蓋了咖啡豆本身的滋味,因為過度的商業化破壞了單純享受咖啡風味的精神。
而第三波咖啡浪潮的革命正是解決這個問題而掀起的,為了享受咖啡的單純風味,熱愛咖啡的愛好者開始提倡使用單一產地的咖啡豆,烘焙程度也改為中淺烘焙,來享受純淨的咖啡豆原味,這也是「單品咖啡」的由來。
- 如果想了解單品咖啡的更多內容,請看:破除單品咖啡的幾大迷思

第三波咖啡浪潮是一種生活體驗,聚焦於讓咖啡完整地融入生活,提供產地的履歷以及咖啡豆來源的可追溯性,除了讓大眾了解產地的地方咖啡文化,還透明化影響咖啡風味的因素,提高了大眾對咖啡的興趣,讓人們開始講究咖啡的風味變化,從產地延伸至沖煮方式的變化以及器具的研發,科技進步使咖啡豆農、烘豆師、消費者之間的距離無限拉近,透過咖啡供應鏈中不同的角色相互交流,讓每個咖啡愛好者能夠盡其所能的追求咖啡風味的複雜性與獨特性。
隨著大眾日益重視咖啡相關知識的透明化,市場將會產出更公平、更好喝的咖啡,我們都非常幸運身處這個世代,能放心探索及體驗咖啡的各種風味。
咖啡市場的新變化
第三波咖啡浪潮開始後,單品咖啡開始盛行,一般市場習慣用產地來區分,例如常聽到的:衣索比亞、肯亞、印尼…等等,這些區隔是以國家氣候為主要分歧,風土條件的差異會造就咖啡豆有不同的風味,例如這幾個主要產地的咖啡特色:
- 巴西:主要種植羅布斯塔品種的咖啡豆,口感濃烈,帶有巧克力味。
- 衣索比亞:咖啡原產地,還出產許多小品種的咖啡豆,主要被認為咖啡有著糖漿味,帶有草莓或藍莓等果香味。衣索比亞位於東非,這裡出產的咖啡給人活潑、強烈的印象,以及高度複雜性。許多咖啡專家的解釋是非洲作為咖啡原產地,所以保留著更加龐大的品種基因庫,造就了非洲產區獨一無二的風味複雜度。
- 印尼:口感溫和醇厚且果酸味少,帶有杉木、青草香氣。亞洲的咖啡產地因素地形破碎且分散,各國種植的咖啡皆具當地特色。
# 第四波咖啡浪潮?各產地咖啡的崛起

長年的單一產地味道,其實已經逐漸導致我們對咖啡有根深蒂固的印象,如印尼咖啡被灌以「口感溫和醇厚、果酸味少,帶有木質香氣」,就是咖啡愛好者們習以為常的品味方式。
但這個既有印象正在逐步被打破,隨著現代化的觸角伸到各個國家,咖啡也不在是那些傳統生產大國的特權,近年來國際咖啡呈現出多采多姿的樣貌,各地新鮮的咖啡豆風味正在顯露鋒芒,也讓喜好不同味道的咖啡愛好者們,有了不同選擇的權利。
雖然目前第二波、第三波浪潮還是現在進行式,不過越來越多的國家、產地、日新月異的處理法、發酵方式以及創新設備,咖啡技術的深化讓新銳國家與老牌產地的咖啡互相輝映,也打破原本習以為常的咖啡風味地圖,這些正在發生的產地革命,必然就是引爆第四波咖啡浪潮的契機!
『緬甸咖啡』-第四波浪潮下的佼佼者
從氣候條件來看,南北迴歸線之間的熱帶高海拔地區、亞熱帶都是相當適合種植的咖啡地區。處於其中的「緬甸」咖啡豆也是值得追求的產地之一,接下來,就讓我們看到緬甸咖啡是如何從名不見經傳,逐步邁向國際舞台的吧~

# 曾經政治的困境
一切都要從政治開始說起,西元1962年,緬甸的軍事強人以獨裁的方式接手國家事務,籌組軍政府後,便推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實施鎖國政策,這使得當時的緬甸,不僅斷絕與西方社會的聯繫,更導致經濟的嚴重落後,才讓緬甸這個地區的產品,逐漸淡出國際視野。
不過就在近幾年,緬甸迎來了政黨輪替,由此踏入新的里程碑。國家不遺餘力地開放外資,改變了各種產業的生態,也正是在此時,咖啡的國際化經營方式與栽種技巧被引進緬甸,這讓原本就處於咖啡適種帶的緬甸各區域咖啡開始蓬勃發展,正式進入國際視野當中。
# 經營與現代技術的引進
緬甸近半世紀的鎖國政策﹐使它成為亞洲最後一個走上開發之路的國家,這些問題都是近年才解決,踏上現代化之路的緬甸,積極推動多種替代作物種植,包括咖啡、茶葉、橡膠與水果…等等,逐步擺脫以往軍權時代的陰影。
而這當中咖啡無疑是作物的主力,政府積極的推動,加上各種外資與種植技術的引進,緬甸咖啡不僅走進了世界舞台,更在品質上逐步提升。

緬甸咖啡豆具有其特殊風味,帶有淡雅香氣且口感溫順,特別適合以中烘焙以下的方式處理,除了能夠保留咖啡豆本身的特色,凸顯果酸味,放冷後口感依舊柔順不酸澀。
# 小結:
咖啡豆對氣候有相當的要求,如降雨量、氣溫都有嚴苛的標準,以氣候來說,熱帶高海拔地區或亞熱帶地區擁有最適合咖啡樹生長的環境,緬甸境內幾乎都囊括於這個範圍內,因此相當具有產出高品質咖啡豆的潛力。
除了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,咖啡成品的好壞還受到保存設備、商品物流的影響,受益於國際化趨勢的改善,咖啡豆從產地直送到各國進行烘焙的後續處理過程都在進步,也讓緬甸咖啡逐漸獲得人們的關注,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芒。
~昕一讓你簡單品味好咖啡~

優質成長環境

專業選豆

細心烘焙

品嚐咖啡美味